“80后”哪里出了錯? 我們不是“憤青”是“悶青”
其實很早就知道外界對“80后”的評論不是太好,作為其中一員,我不能代表整個“80后”發(fā)言說到底是哪里出了錯,只是把我置身其中的個人感受寫了出來。
記得大四時,老師說了一件事:上課時,兩名俄羅斯留學生問她:“你們中國的學生還愛國嗎?他們天天都在學英語,我覺得他們應該好好學學歷史,你們的歷史是很博大的?!崩蠋熣f她無法回答,只好說我們學英語是為了學習外國先進的東西,取長補短,更好地愛國。
老師說完后,禮堂里的學生哈哈大笑,其實,誰都知道,真正為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學英語的有幾人?中學生學英語是為了考大學,大學生學是為了過四級,因為不過四級就領不到學位證(這是很多高校的不成文規(guī)定,幸運的是在各界的呼聲下,四六級終于改革了)。當然也有人為了找工作時多一個籌碼。出國后真正想學成歸國的有幾人?他們和錢學森等一輩偉人的想法之差別我不愿意深談。3年前,北京一名牌大學校長曾說他們學校出去的留學生只有5%回來。
如果現(xiàn)在你說讀書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人會說你有病,說大哥別逗了,都啥年代了!現(xiàn)實點吧。由于受后現(xiàn)代主義影響,目前不少人學會了解構高尚,“80后”也不例外,他們對自己的肯定往往是以對他人的貶低為前提的。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大多數人的態(tài)度已變?yōu)椤熬唧w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我們在教科書中背過的“個人利益要絕對服從集體利益”,這是一所高校的調查報告結果。
現(xiàn)代的青年,尤其是“80后”、“90后”,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很小,再加上生活于社會轉型期,價值觀越來越多元化,很多“60后”、“70后”尚且無法看清方向,別說“80后”了,于是跟著感覺走,緊牽住夢的手。確實有不少人是什么前衛(wèi)就學什么,什么酷就扮什么,所以當臺風北上,寒(韓)流南下,“歐風美雨”鋪天蓋地而來時,他們的迷茫和不知所措也就不難理解了,只好哈來哈去了。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信仰,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失去了遠大的理想,變得越來越現(xiàn)實和功利。他們猶如大海里的一葉扁舟,漂啊漂,搖啊搖!無根的野草!
當然,這也不能全怪他們,整個社會都處在這個轉型期,崇高和不少傳統(tǒng)正在一步步消解。
韓國把本屬于我們的文化遺產申請為韓國世界文化遺產,我們在氣憤的同時,確實該自責和反思了!我們是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代表,只要成績好,手機汽車都可以獎勵,衣服可以不會洗,雞蛋可以不會剝皮,活可以不干,苦可以不受。
我個人認為,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大多數不再是生于70年代的“慷慨激昂,憤世嫉俗”的憤青了,他們最關注的是自己的各種問題和切身利益:就業(yè),生活,愛情。對于社會存在的一些丑陋現(xiàn)象,他們最多罵兩句發(fā)發(fā)牢騷,我想叫他們“悶青”更合適些。因為他們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是:郁悶,無聊。郁悶成了大學里的流行病。
正如歌中所唱:“我們都在忙著趕路,忘記了出路,在失望中追求偶爾的滿足,有沒有終點,回到原點?!备≡甑纳鐣?,“一朵羞赧的紅暈甚至再也難以浮上少女的面頰”,“研究歷史又不能當飯吃,誰干呀?有錢才是老大。別跟我玩高尚!傻帽!”
也許我有點武斷了,但這確實是我的真切感受,也許,青年嘛,總是有的睡著,有的醒著,有的彷徨著。
當風乍起,佇立在茫茫人海中的你——80后,望著晃來晃去的紅綠燈,向左?向右?抑或……(西風 )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