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虎媽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一位美籍華裔母親——“虎媽”蔡美兒、一本育兒回憶錄《虎媽戰(zhàn)歌》,在全球引起一場關于中式教育的大討論,最近,她來到英國宣傳她的新書,引起不少英國人和華裔家庭的關注。
虎媽遭人批評近乎殘酷的教育方式是否為相當數(shù)量英國華裔父母的代表?英國華人家庭兒女成長過程中是否也遭遇同樣中西式教育方法的碰撞?英國華人家長、子女和教育專家如何看待中式教育的利與弊?BBC英倫網(wǎng)為您推出《中式教育在英國》專題系列。——編者的話
第九集:“從虎媽身上看到父母苦心”
前不久,在虎媽還沒有到訪倫敦之時,其制定十條家規(guī)、采用高壓手段管教女兒,并取得相當成效的故事,已經(jīng)在全球傳得沸沸揚揚。
虎媽一到倫敦,即刻成為各大媒體追捧的座上客。雖然她在《虎媽戰(zhàn)歌》中記述的故事均發(fā)生在美國,但也引起了同樣面臨中西式教育問題的英國華裔家庭的興趣,成長在這類家庭中的孩子們又是如何看待虎媽的育女方法的呢?
“虎媽”身上有媽媽的影子
就讀于英國帝國學院本科工程學專業(yè)的中國女孩Liz劉,四歲時隨父母從中國大陸舉家遷徙到英國。父母目前都在英國的傳媒機構工作。
Liz劉通過BBC英倫網(wǎng)表示,讀了《虎媽戰(zhàn)歌》,感覺自己就生活在一個類似虎媽教育方式的中國家庭。
她說:“當初是在媽媽的推薦下,讀這本書的。剛開始,感覺虎媽的做法和媽媽的做法很相似,但我媽媽沒有虎媽那么嚴厲。
“我小時候,我媽也不讓我在同學家過夜,也要求我每天堅持彈鋼琴和拉小提琴,而且要求我一定要學好數(shù)學。但是比起虎媽,我媽的政策還是懷柔了很多。比如,我媽并沒有規(guī)定我每門功課必須得A,也不會規(guī)定每天的彈琴時間……”
Liz劉說:“小時候總感覺我媽對我要求太苛刻了,因為小孩子都喜歡玩嘛,要你不停的學這學那,然后還一大堆的規(guī)定,肯定過得不開心。
但是現(xiàn)在長大了,漸漸明白父母的苦心,已經(jīng)能夠體會到他們當年對自己嚴格要求,完全都是為了我長大后能有更好的職業(yè)發(fā)展。但小時候是體會不到父母的這份苦心的?!?/p>
在中國家庭快樂成長
和虎媽家庭很相似,劍橋大學藥學專業(yè)(Medicine)四年級學生徐幸也是一家四口,爸爸、媽媽和妹妹。
四歲時徐幸隨父母從江蘇鎮(zhèn)江移民到英國,今年11歲的妹妹則出生在英國。
徐幸對BBC英倫網(wǎng)說,虎媽的做法有些讓她驚訝,因為畢竟都是小孩子,這樣的做法的確有些過于嚴厲。
在徐幸看來,自己完全生活在西方教育占主導的家庭,因為爸爸媽媽從小就給她和妹妹非常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
徐幸說:“爸爸媽媽想讓我和妹妹很開心的長大。我從小彈琴也是從興趣出發(fā),而妹妹學打羽毛球也是因為她自己特別喜歡。父母從不強迫我們做不喜歡的事情?!?/p>
雖然父母并不是非常嚴格,但徐幸從小學習成績就十分優(yōu)異。當初上文法學校(Grammar School)畢業(yè)時,全年級有20多個學生考上劍橋和牛津,其中包括相當數(shù)量的中國家庭小孩。
中國家庭育兒新模式
雖然成長在教育方式不盡相同的華人家庭,但是Liz劉和徐幸的父母都從沒有放松對女兒學習中文的要求。
在采訪中,Liz劉和徐幸兩人都能夠用流利的普通話與記者交流,她們說,這一點全依賴家長從小就給她們報讀中文學校。而且在家里,和父母對話基本都要用中文,這樣堅持下來,感覺收獲很大。
因為學習成績優(yōu)秀,徐幸的父親經(jīng)常會被問起教育女兒的經(jīng)驗。
從事軟體研究工作的徐先生告訴BBC英倫網(wǎng):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則就是快樂為本,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
徐先生說:“我對女兒沒有太多的規(guī)劃,就是希望她們能夠積極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比如大女兒好靜,我就鼓勵她多讀書、多思考;小女兒好動,我每周都會帶她去參加專業(yè)的羽毛球培訓。而我不會把她倆要做的事情換過來,因為沒有興趣,肯定沒有熱情去做它?!?/p>
徐先生還說:“在英國我的很多華人朋友,對第一個孩子都采取了比較中式的教育方式,而對第二個孩子則比較會用西方的教育方式??赡苓@樣可以使家庭教育更加平衡吧。但最重要的是在不違背大原則的基礎上讓孩子多自由發(fā)揮一些。”